您的位置:首页 >娱乐新闻 >

创新就业扶贫机制 “点对点”服务饭碗捧得住

2020-10-19 15:47:42来源:人民网

“家门口上班,挣钱、顾家两不误,生活更有奔头了。”罗秀平是江苏盐城滨海县界牌镇冲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通过镇里组织的免费培训,她来到康瑞日用品公司开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,一年收入3万多元。

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;就业扶贫是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之一。各地区各部门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,江苏、福建、广东等地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,创新就业扶贫机制,“点对点”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。截至9月底,全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超过2900万人,是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107%;东部和西部的扶贫协议书任务提前超额完成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。

一站式服务

把岗位送到家门口

“从老家到厦门打工,政府免费包车,还发了生活用品,我们两口子很满意!”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贫困户马占云满脸笑容。

马占云夫妻俩顺利就业,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。厦门赴临夏帮扶工作队领队邱武伟介绍:今年以来,厦门组织一批批企业到临夏招聘,点对点接送,一站式服务,把用工信息张贴到贫困户家里,把岗位送到家门口。截至7月10日,共组织3882名贫困劳动力到厦门就业,同比增长130%。

定点帮扶三年来,福建福州市人社局组织企业在甘肃定西市107个乡村举办141场各类招聘活动,带动近两万人就业脱贫。

“先摸底、再计划、后推送”,江苏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,建立健全岗位征集发布制度,帮扶中西部2.93万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,吸纳80.13万人到江苏就业。通过健全跨区域劳务协作分级响应机制,将在江苏的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和属地化管理,做到存量稳得住、增量进得来。

服务到位,让贫困群众饭碗捧得住。从甘肃通渭县来到福建打工的周跃龙想不到,新单位对员工考虑得这么周到:“包吃包住有保险”,“试用期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,转正后不低于3500元。”周跃龙3年前来到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公司就业,如今成为公司物流部叉车组骨干,日子越过越好。

兴产业促就业

订单培训无缝对接

“每天工作8小时,一个月工资2400元,前年到中药材烘干车间工作,去年全家就摘了贫困帽。”陕西旬邑县石门村村民魏孝良说。

旬邑县境内有1250多种植物,资源优势明显。对口帮扶兴产业,江苏泰州市在旬邑县建起中药材基地,协调苏陕协作资金200万元、泰兴市援建资金100万元,石门村建起了中药材烘干厂。

为打通销售渠道,泰兴黄桥工业园与石门村签订收购合同,每年采购3000亩中药材,收益的50%用于分红、50%留于集体发展,吸纳贫困群众参与,户均每年稳定分红1500元。得益于对口帮扶,石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.2万亩,年产值650万元,带动257户贫困户脱贫。

就业离不开技能培训。7月,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加入广州港技术工人行列;他们是首届“广东技工·广州港班”的34名毕业生,全部来自贵州毕节的贫困家庭。

从2017年起,广州港集团每年开设“广州港班”,免费招收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。经过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两年理论学习和广州港技工学校1年技能培训,第一届毕业生已走上技术岗位。

“资助、培训、就业一条龙,入学即入职、顶岗即上岗、毕业即就业。订单培养,无缝对接,帮助山里孩子在城市安居乐业。”广州港集团工会主席温东伟说。今年底,“广州港班”毕业生将达150人左右,人均年收入6万至10万元,基本实现“一人就业、全家脱贫”目标。

营造就业蓄水池

提高扶贫精准度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,吸纳贫困人口就业,关键是要营造就业蓄水池,建立贫困群众能就业、稳得住、可致富的机制。

“对于现在的工作,我很满意。”在福清捷星显示科技(福建)公司,来自甘肃定西的党圆圆在车间从事保洁工作。这是福州市人社部门新开发的公益岗。2月,3800名贫困户从定西乘坐扶贫返岗免费高铁专列来到福州。

据悉,福州市出台保重点行业困难群体就业举措,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贫困户劳动力纳入临时就业帮扶范围,安排临时性公益岗位,给予岗位补贴。目前设立2400多个临时性公益岗位,安置669个贫困户劳动力上岗。

为了让扶贫车间落地生根,江苏滨海县鼓励镇(区、街道)盘活农村集体土地,县财政拿出奖补资金,对扶贫车间前3年内租金予以补助。“目前,全县已实施扶贫车间项目22个,带动近200名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。”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刘德勋说。

“小车间大扶贫,不出村有钱赚”。广东云浮市云城区泰安村陈亚梅与丈夫都是残疾人;两年前,她被安排到宝嘉创业制衣厂上班,每月收入4000多元。近年来,云浮市创设9家扶贫车间,吸纳273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。

今年以来,广东省累计帮扶26.2万本省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,新增转移粤东西北地区1.5万名贫困劳动力到珠三角就业,为2965名贫困劳动力安置公益性岗位。截至目前,全省有意愿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。

(本报记者高云才、何聪、刘晓宇、刘泰山、姚雪青)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0年10月19日 06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