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电视 >

福州80后李真:守护百年“神采飞扬”

2020-07-14 09:47:03来源:福州新闻网

李真在绘制神像。

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/文 陈暖/摄

古城福州因为丰富的民间信俗文化,曾被形容为“半城烟火半城仙”。而民间信俗文化的交流, 如今还是维系海峡两岸民众情感的重要纽带。 7月上旬,闽台两地百余位青年相约“云端”,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,交流探讨信俗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,超过51万网友通过直播平台观看了这一活动。在这一直播中,为网友们讲解福州神像画文化内涵的是80后李真。

心中有一张神仙图谱

作为福州非遗“李道环神像画”的第四代传承人,李真心中有一个细节丰富而严谨的神仙图谱:三十六护法,谁面青,谁面赤?各执什么法器?各掌哪些悲喜?福州人供奉的照天君为何有中年模样也有老年模样?闽东地区的灶君像和闽南地区的灶君像有什么不同?

我们自幼熟悉的“神仙”,如果细究起来,似乎对他们一无所知。但对李真来说,这些都是他可以信手拈来的常识。过去,为来求画的信众答疑解惑的是李真的父亲李联通。现在,李联通经常只是坐着喝茶,偶尔打个“下手”,儿子李真开始独当一面。

李真说,每尊神像的眉眼、衣饰、神态,都有定例。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不会搞混关公像,不会认不清观世音。但具体到每个地方,神像造型往往会有地域差异。比如福州的灶君,人们习惯是绘有胡子的,而闽南地区的灶君则面白无须。因此在作画时,要熟知这些文化差异,方能令信众信服。李真脑中的神像图鉴,是30年浸淫的功夫。五六岁起,李真就跟在爷爷和父亲身边,看他们绘制神像画并捉笔学样,这是“家学”。

对传统儒释道文化的钻研,也给李真带来一些技艺之外的乐趣。他看影视作品,常能有不一样的角度。他说,论神仙造型,1986年版《西游记》最严谨,古装人物是张艺谋导演的最讲究。

神像百年不褪色的秘密

2009年及2012年,媒体曾报道过民间发现台江三捷河畔法师亭、晋安桂香街康山庙里的墙绘壁画。这些壁画历百余年而依旧色彩艳丽,形象栩栩如生。经追踪了解,这些壁画均出自李道环之手。

李道环是何人?《台江区志》中有记载:“李道环(住横街巷)所画神像,如王爷、判官、无常、皂隶,无不形神兼备、威而不丑,而且画中骏马、马夫、皂役、大班俱全,形象迫肖。福州市多数神庙及小巷墙壁上神像画,多出其手笔。”

李道环就是李真的太爷爷,生活于清同治年间。百多年传承谱系,到李真这里也只经历了四代人。每代之间,都是父与子的口传心授。

李真揭秘说,他太爷爷所绘神像画之所以能历百年时光而不褪色,是因为颜料来源皆为矿石。然而矿石颜料只是神像不变色的物理原因,另外有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就是经验。作画中,他们会根据宣纸、棉布、灰墙等的不同画底调制不一样的颜料配方,还必须考虑神像画的放置位置:有无阳光直射,周围温湿度等等。

所以,即便现代有了更为方便的化工颜料,李真依然采用矿石研磨自制颜料,作画也遵循古法,十多道工序从不减省。

李真的神道画作品。

神像画的文化价值

记者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,李道环神像画历史悠久,特点突出,与民间信仰、民风民俗融为一体,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。它能够借助宗教题材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,表达画者自己的审美观念,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。

在文化史料研究与艺术传承上,它为佛教史、道教史、信仰民俗、中国古代服饰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。神像画所蕴含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与独特的绘画艺术特色,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、风俗习惯以及古代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,对当代的绘画传承与艺术创作也有着很高的参考意义。

据悉,神像画因制作技艺繁琐、学艺期漫长,目前整体传承处于相对弱化的状态。像李真这样大学美术专业毕业,又回归传统行业的年轻人凤毛麟角。比父辈有优势的是,李真了解互联网传播,更擅长理论总结。但因为没有帮手,他几乎不能停歇才能完成订单,早晨八点不到就到画室,晚上九十点方才离开,“上班”时间长过“九九六”。

现在李真的作品不仅散布于福州及周边地区,还有台湾和香港,远至新加坡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地,也有侨民信众向他订制神像画,追寻来自故乡的信仰力量。

或许因为成天埋头作画,比起同龄人,今年36岁的李真显得更老成持重。除了神像画的文化意义,他没有过多解释自己继承这一职业的原因。其实也无需解释,熙熙攘攘的横街巷中的子承父业,是传统信俗文化的静水深流,承载了老福州千百年的动人“神采”。